不粘鍋,作爲人們烹饪食品息息相關的炊具之一,在我國的生產曆史,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當時.輕工業部組織了一次由鋁制品生產企業、科研單位、國外專家參加的內塗外搪鋁制品技術座談會。會後,提出開發不粘鍋的課題,由此國內的10多個鋁制品生產企業開始了不粘鍋的研制開發工作。1981年,貴州風雷軍械廠生產出我國第一個不粘鍋当前產品。在此後的幾年裏,沈陽市鋁制品廠、廣東南方五金廠、上海鋁制品廠、佛山的生產企業先後從國外引進內塗外搪鋁制品生產線,並陸續生產出合格的当前產品。普及到百姓的生活中是在90年代,其獨特的性能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同。不粘鍋,最初的設計是爲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人們不必再擔心燒菜時一不小心就燒焦,煎魚時魚片會粘在鍋壁上。它的外形和普通的燒菜鐵鍋等沒有大的區別,那麽看似簡單的外衣下,它是怎麽實現“不粘鍋”的呢?
不粘鍋的原理:
不粘鍋之所以不粘,全在于鍋底的那一層塗料。這種物質是含氟樹脂的總稱,包括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乙丙烯及各種含氟共聚物,由于這些化合物具有耐高溫、低溫、自潤滑性、化學穩定性等優點,故廣泛用于不粘炊具、防水透氣材料(如防水衣物)、皮革、汽車部件,及微波爐爆玉米花袋等。1990年5月1日,衛生部批准實施國家強制性標准《食品容器內壁聚四氟乙烯塗料衛生標准》,該標准規定了食品容器內壁聚四氟乙烯塗料的衛生要求,“本標准適用于以聚四氟乙烯爲主要原料,配以一定助劑組成聚四氟乙烯塗料,塗附于經過前處理的鋁材、鐵板等金屬表面,經高溫燒結,作爲接觸非酸性食品容器的防粘塗料,使用溫度限制在250℃以下”。
關于國家制定該標准的目的,負責對標准進行解釋的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標准處負責人肯定地表示:“標准對不粘鍋使用作了兩個限制,一是不粘鍋不能制作酸性食品,二是使用溫度要限制在250℃以下。不粘鍋塗層是由聚四氟乙烯加上其他助劑燒結而成,這個標准是爲檢驗塗層的質量而設定的,同時,它限定的條件,也是平時使用不粘鍋時的限定條件。”